一、引言
一年一度的高考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对于每个考生而言这将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但每年高考期间总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法律事件
因此,考生们不仅要在考场上灵活解题
更要在考场下学会解这道“高考+法律”题
那么此题何解?
当高考与法律大数据相碰撞
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大数据分析
1、高考相关的诈骗罪案件数量分析
从上述折线图我们可以看出,2011-2020年这十年间,案件数量均未超过200件,整体属于低频犯罪类型。以2013年和2019年作为两个分界点:2013年以前案件数量缓步上升,但不超过20件;2013-2019年这一阶段,案件数量总体呈现曲折上升的趋势,中间数量略有波动,2014年数量突然上升至140件,到2019年达到峰值197件,到2020年又迅速回落至平均水平127件。
究其原因,2013-2014年犯罪数量猛增,与2014年前后智能手机普及,犯罪渠道和犯罪方式增多导致诈骗门槛降低,电信诈骗数量增加不无关系;而2019-2020年犯罪数量跌落,极有可能是因疫情影响高考推迟考试和公安部等多部门开展的净化涉考网络环境、打击销售作弊器材、净化考点周边环境、打击替考作弊等专项行动收到了成效。
2、考试作弊各罪名犯罪数量占比分析
从上述考试作弊相关罪名案件数量占比中,可以发现,近十年来犯有组织考试作弊罪的比例占最多达到58.93%,尤其是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施的有组织的考试作弊活动持续蔓延,危害日益严重。伴随着替考入刑,现如今各类考试作弊行为定罪量刑标准逐渐明确,处罚力度加大,因而导致代替考试罪的犯罪数量占比较低,为37.81%;而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基于其犯罪难度大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只占比3%左右。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之一
【组织考试作弊罪】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为他人实施前款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试题、答案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代替考试罪】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3、高频法律关键词
上图是通过大数据实时统计人们对高考相关领域搜索频次最高的词语,最终形成热点词云图像,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高考相关领域出现的高频词汇主要有:考试、作弊、犯罪、处罚、诈骗、行为等,说明考试作弊活动日益严重,伴随着的打击力度也越发加强。
三、法律风险
高考不仅是对考生们应试水平的考查,更是一场道德与法的历练,法律风险贯穿着整场考试的始终,稍有不慎,轻则上当受骗,重则违法犯罪。
01
考前阶段:“卖题”“卖设备”
在考试前不法分子宣称自己已通过内部渠道获得高考一手试题,然后通过高价抛售所谓的“试题”来获取利润;或宣称手上有最先进的通信设备,保证能够通过安检并实现场外连线,保证考生金榜题名。
提示:高考试卷从制定到运送都是绝密,考点也配备了相应的信号屏蔽器,考场内更有360度无死角摄像头,几乎无作弊可能性。因此,莫要轻信他人言,要凭借自己的实力去考试,否则不仅可能遭受财产损失,还可能给自己带来牢狱之灾。
02
查分阶段:名为“修改成绩”,实为“篡改志愿”
一些不法分子谎称可以通过花钱贿赂相关人员,帮助考生在系统中修改成绩,但实际上是为了骗取考生金钱的同时套取个人信息,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篡改高考志愿,最终导致无法被心仪院校录取。
提示:成绩是由教育部门严格把控的,除非核实分数却有错误,任何人都无权擅自更改考生成绩,因此,考生们要提高信息安全防范意识,不要将自己的账户密码交给他人保管登录。
03
录取阶段:免费提前“申请补贴、助学金”
骗子在录取阶段,通常以高校、教育部门人员自称,向考生发出提前申领助学金或学前补贴的邀请,但要求需先缴纳手续费或报名费,部分考生家长信以为真,便盲目汇款而受骗。
小法提示:遇到所谓教育部高校老师来电,如果涉及钱财,一定要小心谨慎,拨打官方电话求证后再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步的汇款行为。
四、结语
高考将至,作为一场国家性的选拔考试,每个考生都应当严肃对待,诚信应考,要相信自己已然经过“一番寒彻骨”,“梅花自会扑鼻香”。在考场上奋笔疾书的同时,不要忘记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更不要企图以身试法。祝愿所有考生都能取得理想成绩~
上篇:
下篇:
联系电话:0931-8426909
电子邮箱:gansujtdlawyer@163.com
办公地址:兰州市安宁区安宁西路加莱国际写字楼四楼
Copyrights © 版权所有:甘肃经天地律师事务所